新课程深化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可喜的改进,并且取得不小的成绩。就语文来说,人文性加强了,个性解读重视了,合作探讨提倡了,因此学生的语文的综合素养便可以不羞涩的说相应提高了。不过,在我们的课堂内外,今天的“学而时习之”已经是“学而时考之”了。
考查当以中考和高考最权威,最能具体的无可辩驳的通过考的效果证明教的效果如何。因此中考高考考查内容的比例或称为侧重点就鲜明的作为大多数语文老师教学的风向标,因此语文教学程式化日渐突出。虽然说在各项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中,都可谓是很科学的,但是经过几年的试卷评改分析,发现名著阅读考查一项,竟然有功过相抵的嫌疑,不禁有涔然汗下之感。
首先评卷中,一些答案老枯藤一样萦绕着我们:学生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是对故事的内涵的探讨,其答案基本都是雷同的。昔日文学评论家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了今日的纵有一万个学生,还只是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简单的例证就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推测后,再听课后发现学生的答案不是深入阅读相对应的名著的个人见解,而是在平时单元考试特别是在备考资料里,在紧张的训练里,老师的一遍遍耳提面命所得。比如说考查学生对老舍名篇《骆驼祥子》的阅读,一般都是问,祥子有个几起几落的打拼?祥子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就答,这样这样的三次起落;是政治黑暗,社会动乱造成的,如此云云。
这样,大好名著中的巧妙艺术构思,纷繁的社会生活场景描述,特定时代的人物的命运的发展便变成了简单干巴的管中之豹,直至以蠡测海。因为老师的越俎代庖和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使学生根本失去了阅读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阅读名著得到的并不是鲜活的艺术感染,和可以让人嘘唏人生际遇及其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所谓名著就是一些边角料样阅读材料,或者甚至是繁琐的考题。这样名著阅读考查既没有起到学生课外阅读的促进作用,也先入为主的让学生觉得名著并不是什么文化大餐,而是一些呆板的失真的小吃。
果真如此,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并没有起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而是成了学生名著阅读的绊脚石。
阿迪,我的蟋蟀们, 但愿没有这样的严重后果。
评论